高铬球与低铬球作为球磨机核心研磨介质,在成分、工艺及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。高铬球铬含量≥10%,采用中频电炉熔炼废钢与铬合金,经高温淬火和回火形成马氏体基体,表面硬度≥58HRC,冲击值≥3.0J/cm2,内部无缩孔缺陷。其耐磨性源于基体中大量(Cr,C)7C3碳化物,使用中表面硬度进一步提升,吨精矿粉消耗量可降至1.5Kg,较低铬球降低五倍以上,适用于大中型水泥磨机、铁矿湿磨等高强度工况。
低铬球铬含量1%-3%,通过添加稀土元素优化成分配比,结合三段式热处理实现表面硬度≥45HRC与冲击韧性平衡,心部硬度45-50HRC,碎球率低于0.5%。其优势在于成本较低,2023年水泥行业年消耗量达10.1万吨,铁矿湿磨工况市场占有率超75%,但吨矿消耗量达1130g,耐磨性弱于高铬球。
性能差异源于工艺与成分:高铬球淬透性优异,表面与心部硬度差小,磨损均匀,但易产生表面剥离;低铬球通过梯度结构兼顾耐磨与韧性,但长期使用后硬度衰减较快。实际应用中,高铬球可提升磨机台产5%-10%,降低工人劳动强度,如φ4.2×13m水泥磨吨水泥单耗仅13克;低铬球则凭借性价比优势,在中低硬度物料(如石灰石、煤矸石)及粉煤磨机中重要地位。选择时需结合工况硬度、成本预算及设备负荷综合考量。